牛奶是除母乳外最佳的婴儿食品,喂养方法很讲究。错误的喂养方法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育,还会招来诸多麻烦。常见的错误喂养方法主要有:
牛奶过浓 牛奶浓度越高含钠越多,越易使婴儿血钠浓度升高,引起诸如便秘、血压上升甚至抽搐、昏迷等症状,故小宝宝吃牛奶需要稀释。
糖过多 牛奶加糖,既可改善口感,又可改善牛奶含糖低的不足,但糖不能加得过多,因为过甜会降低小儿对奶中钙质的吸收,削弱牛奶的营养价值,一般按每100毫升鲜奶加糖5~8克的标准即可。不要加红糖,因红糖含有较多的草酸,草酸可干扰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白糖则无此弊端。
喂养过量 牛奶一般按每公斤体重100~110毫升供给,一天的总量最好不要超过600毫升。如果超量饮用牛奶,可能招致以下不良后果:一是引起宝宝抽搐,因为牛奶中钙磷两种矿物元素的比例不合理,磷元素过多会“排挤”体内的钙元素,可发生低血钙症而致惊厥发作;二是小儿肠内乳糖酶活性较低,牛奶中乳糖较多,小儿可因无法消化而导致腹泻。
加入米汤 有些母亲误认为米汤营养丰富,加入牛奶中喂养会“锦上添花”,却不知两者的成分“相克”,米汤中的脂肪氧化酶可破坏牛奶中的维生素A,故不应同时喂。
不加含铁辅食 牛奶的含铁量较低,因此,以牛奶为主食的孩子需要另外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畜禽血制品、蛋黄、鱼蛋白粉等,否则,可能因摄铁不足而发生贫血症。
睡前不饮奶 专家告诉我们,孩子进入睡眠状态后,内分泌系统功能活跃,生长激素大量释放,如果睡前牛奶中的丰富钙质进入体内,两者结合可加速骨骼生长,孩子会长得更高。一些母亲因担心孩子睡前饮奶会引起尿床而放弃这一机会,实在可惜。
不另喂水 不少家长误以为牛奶就是水,不必另外再喂开水。殊不知,牛奶中丰富的蛋白质以及钙、磷、钠等矿物质进入人体后,会消耗体内大量水分,导致大便干结难解,俗称“上火”。
保温杯盛奶 牛奶若在保温杯内存放,随着瓶内温度下健康到一定程度时,细菌会大量繁殖,仅3~4小时牛奶就会变质。婴儿喝了这样的牛奶,容易发生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责任编辑:河南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