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饮食
快速搜索

金生隆爆肚冯 秋风送香漂万里

2015年08月28日

金生隆爆肚冯 秋风送香漂万里

有人说不吃爆肚的人不是北京人,吃爆肚的人不见得是地道北京人。只因新一代根本不在乎自己是哪儿的人,只要是好吃的,他们就会“呼朋引伴,蜂拥而上”,因此喜吃爆肚的人越来越多。当然老一辈对传统美食的热爱,也是任何一种美味不能替代的。

您尝过十三种爆肚吗?

梁实秋《雅舍谈吃》中说:“肚儿是羊肚儿,口北的绵羊又肥又大,羊胃有好几部分:散丹、葫芦、肚板儿、肚领儿,以肚领儿为最厚实。馆子里卖的爆肚以肚领儿为限,而且是剥了皮的,所以称之为肚仁儿。爆肚仁儿有三种做法:盐爆、油爆、汤爆。”

京城有几家老字号爆肚?

爆肚作为北京的一种地方名吃,较早记载是在清乾隆年代,以清末民初时为盛。仅东安市场一处最多时就有七个卖爆肚的摊位。当时卖爆肚最出名的有东安市场的爆肚冯、爆肚王,天桥的爆肚石,门框胡同的爆肚杨,东四牌楼的爆肚满等。以消费人群不同,老北京的爆肚分东安市场和南城天桥两派。南城天桥、大栅栏的爆肚以牛百叶及肚领为主,制作上较粗放。而东安市场的爆肚冯家、王家,制作上就精细得多,以羊肚为主。早年的官宦人家、八旗子弟,特别是梨园行人,均以食爆肚为快。

上世纪初,山东厨人冯天杰自临清来京,即在东华门一带摆摊卖爆肚,因其做工精细,人送外号“爆肚冯”。后迁至旧东安市场。三十年代,冯天杰的次子冯金生十三岁随父学徒,十六岁接替其父经营爆肚冯,并用其名的后两个字“金生”,为店起了一个正式的字号“金生隆”。如今“金生隆·爆肚冯”经几次迁移,又从簋街迁至海淀区北土城西路103号。由其第三代和第四代传人继续经营,仍然是一个私营企业。除了爆肚之外,还有几样儿特色:5元钱一盘的羊拐筋,炸饣各馇,罐焖牛肉和奶油炸糕等。会吃的主儿,要就着白酒从最有嚼头儿的葫芦吃起,爆一盘吃一盘,一盘换一个样儿,一直吃到最嫩的肚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