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在每年阴历正月十五,它是整个春节节庆活动的收尾 因而形式也十分隆重,元宵节始于汉而成于隋,至今有二千多年历史。元宵节的节庆活动中最重要的有二项:吃元宵和元宵游艺。
吃元宵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 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因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惟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武帝奏准,“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这便形成了元宵节。
元宵又叫汤圆 历史上还有许多别称“面茧”、“粉果”、“元宝”、“汤饼”、“圆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乐年间才被正式定名为“元宵”。元宵分有馅、无馅两种,无馅的个小,味甜,以白糖、桂圆、桂花、藕丁、蜜饯为作料,又称“珍珠汤圆”。有馅的个大,状如核桃,北方元宵多为甜馅,有白糖、豆沙、芝麻、山楂等类。南方的则甜咸荤素皆有,尤以宁波汤圆、贵阳吴家汤圆著称。元宵游艺
元宵游艺
挂花灯:此俗源于东汉,南北朝时已蔚然成风,唐代灯会定为三天:正月十四至十六。至宋代改为五天,明代则为十天,清代宫中则从小年开始就挂花灯。民间挂花灯则有一美丽的传说:古时一猎人射死了一只神鹅,玉帝闻讯大怒要为神鹅报仇,要于正月十五焚人间,一位善良的仙女偷下凡间向人们报告了这一消息。人们决定在正月十五前后家家户户挂红灯,放烟火,待天兵要下凡时,见火光一片,以为火早就烧起来了,便不再下凡,直接向玉帝交差,人间得免一难。此后每至此日,家家户户都挂花灯。至今,每逢正月十五全国各地仍有不少灯会灯展,著名的有北京北海公园元宵灯会、四川自贡灯会、哈尔滨冰灯节等。
耍狮子:“耍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舞龙灯:传说唐代有一年大旱,龙王错行云雨,淹死了长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征监斩龙王,后龙王阴魄不散,夜夜扰闹皇宫,吓坏了唐王李世民。于是向群臣问计,众臣认为应超度龙王,于是民间乃有元宵节耍龙灯之习。龙灯一般由竹木、彩纸、布等扎成,节数为单数,长达数丈,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能燃烛的称“布龙”。舞龙时领舞者手持龙头,数十人举起紧连龙身的木棍,随于其后,整条龙在乐声中沿着规定的路线和队列奔跑,龙就像活了一样。民间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