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饮食
快速搜索

草原上的饮食文化(二)

2015年09月12日

草原上的饮食文化(二)

过春节 蒙古人也过春节。实际上,他们过的是藏历年,有时和我们的春节正好重合,有时则相差一两天。春节期间,蒙古同样是放三天假。我们发现,在这一传统节日里,无论男女老少,穿民族服装的人都明显比平时多多了。蒙古人过春节也讲究拜年,但客人往往是空手而来,倒是主人要向客人献哈达。不过,这种献哈达多是仪式性的。客人接过哈达,还要再回献给主人。这样做,可以说是既交流了感情,又节约了开销。不过,客人临走时,主人通常要赠送给客人一些礼物,如肉干、糕点等。 蒙古人过春节也有送压岁钱的风俗。但与我们不同的是,不是长辈送给晚辈,而是晚辈送给长辈。晚辈送压岁钱给长辈,是要表示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感谢长辈的养育之恩。再一点不同的是,这种压岁钱只是象征性的,因此一般数额并不大,只合人民币两三元。 春节期间,蒙古人也要全家聚在一起,不但喝酒、吃饭,而且还要放声歌唱。但社会上过节的气氛则不浓。看惯春节晚会的我们,只能在蒙古的电视台上看到一个关于十二生肖的动画片。而窗外则仍像平时一样安静。 我国过春节的习俗传得太远了,以致传到辽阔的蒙古草原时,已经听不到我们过年时的那种喧嚣了。 响铃节 每年6月中旬,是蒙古的大学和中学举行毕业典礼的时候。在毕业典礼上,每个毕业生的胸前都佩戴着一朵红花,花朵中央还缀着一只铜制的小铃铛,铃铛上刻着学校的名字。它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学校的铃声,不要忘记老师的培养。每年这个时候,在街上都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大学和中学毕业生。他们穿着整齐的西服或校服,佩戴着红花和小铃铛,在一起合影留念。6月份的这段时节,就是蒙古人常说的“响铃节”。 蒙古人向来有尊敬师长的传统。我们教的学生结业时,学生们还向我们献了哈达,哈达上面托着一个装满奶茶的小铜碗。献哈达和奶茶是蒙古民族最高、最隆重的一种礼节。 蒙古的学生很尊重老师的意见。我们刚到蒙古上课时,发现有的学生把嚼口香糖的习惯也带到了课堂上,但这样势必会影响口语训练,于是我就建议他们上课时不要吃口香糖。同学们听了,立即把糖吐了出来。 老师在蒙古社会中也享有很高的声誉。蒙古警察经常在公共场合检查人们的证件。每当看到我们出示的蒙古国立大学的工作证时,都会友好地朝我们笑一笑,口中还轻轻地念着工作证上写明的职业―――“巴克夏”(老师)。 酗酒与反酗酒 蒙古人喜欢喝酒,不仅在宴会上喝,茶话会上喝,联欢会上喝,就连外出郊游时也喝。一瓶酒只要打开盖,就一定要当即喝完。 蒙古人喜欢喝酒,与气候严寒有关。一位蒙古老师对我们说:“这里天气冷,你们也应当喝点酒。”除此之外,喝酒似乎还被看作是男子汉的一种气概。有的蒙古女人就说:“男人如果不喝酒、不吸烟、不找姑娘,活得就太没意思了。” 但是,喝酒是一回事,酗酒就是另一回事了。遗憾的是,在蒙古酗酒现象也很严重。蒙古的很多单位都半个月发一次工资,发工资后的一两天,到单位上班的人总是明显减少,据说都是喝酒去了。一到星期六的晚上,街上经常可以看到因喝醉酒而摇摇晃晃走路的人。有的酗酒者撑不住了,就会走进一栋楼,倒在楼道里,而有的干脆就倒在了雪地上。做妻子的找到自己喝醉酒的丈夫后,又是哭,又是喊,又是打,有的吃力地拖着丈夫在地上走。看到这种情景确实令人伤心。 蒙古政府对酗酒展开了强有力的斗争。首先是大大减少了一些节日,如三八节、五一节等。这其中虽然也有政治上的考虑,但据说预防酗酒也是目的之一。其次,在现有的节假日期间,都要出动大批警察,见到喝醉酒的人就抓,抓到之后送往警察局,先脱去其上衣,再浇上一大盆凉水。在蒙古的电视上就曾有过这样的画面,可能是对酗酒者的一种公开警告吧,但看了之后让人感到很不舒服。但愿酗酒的人不管以什么方式醒来之后,都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对自己有所节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