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正是各种水果上市的好时节。然而,近年来关于水果添加剂和农药残留的传言在网络上一次又一次地流传,既让市民们不敢放心大快朵颐,又让合法经营的农户蒙受大量损失,那么,这些添加剂和农药残留真相到底如何?南都携手敢吃网为您一一揭秘。
膨大剂疑似使用对象:西瓜、杨梅
“西瓜被注射膨大剂”是微博常客,今年,浙江的杨梅也中了招。一则“余慈杨梅喷洒膨大剂,梅农自己都不吃”的流言让当地梅农和政府下了很大力气辟谣,但广大围观网民仍然将信将疑。
那么,“膨大剂”究竟是什么呢?
果实由小变大是由细胞不断分裂形成的,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内源激素细胞分裂素,促使植物细胞不断分裂,为了使果实变得更大,人们根据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人工合成了外源激素膨大剂(通用名氯吡脲)。膨大剂的主要作用就是使果实的细胞分裂加快,从而改变植物的正常生长规律。它能使果实迅速长大,并超过一般果实的大小,使用膨大剂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取更高的产量,最后达到增产、增收。
目前,关于膨大剂对植物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已非常深入。相对而言,对人体长期影响的研究还很不充分,临床还没有遇到因为膨大剂而引起的病症。
乙烯利疑似使用对象:香蕉、猕猴桃
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合成纤维、塑料、酒精都离不开它。它还有另一个身份:催熟剂。在很多果实的生长过程中,自身就会产生少量乙烯,促使果实成熟。在化学尚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就知道把已熟和未熟的水果放在一起,会促使未熟的水果成熟。香蕉这样的水果,甚至必须经过乙烯催熟才能上市。乙烯对果实生长的影响是一种复杂的植物生理生化反应过程,不是化学反应,不会产生任何对人体有毒害的物质。
常温常压下,乙烯是气体,不易储运。所以实际应用中,一般是将一种名为乙烯利的药剂来产生乙烯。乙烯利溶于水后会释放出乙烯来催熟水果。
农业部农产品质检中心副主任罗云波指出,蔬菜水果成熟过程中产生需要的乙烯量有限,超量使用反倒会抑制生长,因此我们在市场上能买到的水果里是不会含有过量乙烯的。
有机砷疑似使用对象:苹果
前段时间,有媒体曝光某地苹果在种植过程中使用含有机砷的药袋包住果实,导致苹果被污染。那么这个“药袋苹果”又是什么来头呢?
实际上,用纸袋套住果实已经是一种很成熟的技术,主要目的是防止害虫和农药直接接触果实,苹果、梨等水果的种植中,果袋的使用都非常普遍。
然而,部分农户为了防止果皮腐坏,进一步提高果子的卖相,将退菌特、福美胂等含有机砷的农药涂抹在果袋内部,这样一来,果袋不仅不能隔绝农药,反而成为了农药的来源。
据相关研究,如果将大量有机砷直接喷洒到果树上,可能造成果实中有机砷积累,浓度上升,如果把有机砷直接涂抹在果袋内部包裹果实,接触时间长、接触剂量大的情况下确实很可能导致果实中有机砷含量超标。长期食用含过量有机砷的食物,会造成一定的健康隐患。
实际上,一部人类的食品史,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添加剂史。从盐、糖、酱油、醋、味精再到各种五花八门的化学品,正是种种添加剂让人类的食物变得更多、更便宜、更美味。诚然,过多的添加剂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但是相关部门已经对各种添加剂的使用设定了详尽的规范。技术无罪,如何让技术的使用置于完善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体系之下才是食品市场的当务之急。